中國的房地產是在玩一個輪盤豪賭。
政府在供地上,饑餓營銷。
房企在拿地上,飲鴆止渴。
房奴在炒房上,擊鼓傳花。

在這輪豪賭中,房企、中介、政府、炒房客都無法置身事外。
在樓價暴漲中,到底誰在獲利,誰希望房價越漲越高。

房企:刀口上舔血
都說房地產是個暴利行業(yè),然而從房企的財報來看還真不是。
哥統(tǒng)計了120多家房地產行業(yè)上市公司歷年的利潤率發(fā)現(xiàn):
2015年底,房地產上市公司凈利潤率9.99%,是近10年來首度跌破10%,較2009年的17.02%下跌了7個百分點。今年上半年房企凈利潤率約9.94%,仍然低于10%。冷酷的利潤率數(shù)據(jù)顯示:在高度的土地壟斷面前,即便房地產公司也只不過是地價到房價的二傳手。利潤降低了,房企要能夠實現(xiàn)大的盈利,那只能靠擴大規(guī)模。道理很簡單,資產100億,10%的利潤,利潤就是10億,資產如果是1萬億,那利潤就是一千億。
所以這個行業(yè)的競爭已經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,越是財大氣粗的,越能夠借到錢,拿到地,撐到最后。

當然,利潤通俗講是盈利減去成本,房企利潤降低的一個原因是成本增加,而人力成本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。
所謂人力成本,說白了就是房企員工的薪水唄。
去年A股127家上市房地產公司員工薪酬包合計512.89億元,員工總數(shù)38.53萬人,人均薪酬達到了13.31萬元;較2014年的人均10.9萬元,增幅超過22%。這一增長幅度遠高于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.9%的增幅。
中介:火中取栗
中介一手托兩家,賺完買家的再賺賣家的,樓市越火爆,中介賺得越多。樓市火的時候,中介希望它更火,樓市不火的時候,它想把樓市弄火。為了把樓市炒火,一些中介甚至鋌而走險,不惜制造謠言。

上海出現(xiàn)假離婚買房潮,就是幾名中介惡意編造謠言搞出來的。
中介不惜以身試法也要炒高房價,是因為它的收入直接跟房價掛鉤。
智聯(lián)招聘1月份發(fā)布了2015年第四季度最賺錢職業(yè)的報告,在各行業(yè)薪酬中,中介服務超過傳統(tǒng)“吸金大戶”金融行業(yè),以8752元的月薪穩(wěn)居榜首;基金、證券、期貨、投資以7548元薪酬水平位居第二。
為啥中介成了最賺錢行業(yè)呢?
這得從中介的收入結構來說,中介一般有個底薪,三到四千左右,剩下的就是傭金分成,有些能達到四成,一套400萬的房子,按照2.5%的比率,傭金為10萬,中介拿到四成就是4萬。

所以中介業(yè)內有句行話:半年不開張,開張吃半年。
而事實上,在房價暴漲的火爆時期,中介可不是半年一開張,幾乎是月月,甚至是周周開張,那你想想,這種傭金比率,年薪百萬不是輕輕松松的事嘛。按照這種薪酬制度,房價越高,傭金也越高,中介能拿到的分成也越高。重賞之下,必有勇夫,所以他們鋌而走險,制造謠言,也不是咄咄怪事了。
政府:土地出讓金
現(xiàn)在各地頻出地王,樓面價超過5萬的遍地都是,超過10萬的也是數(shù)見不鮮。
面粉貴過面包,這已經是業(yè)內常態(tài)。
巨量的土地出讓金,誰拿去了?政府!
據(jù)統(tǒng)計,從1999年至2015年,這17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約27.29萬億元,年均1.6萬億元。另據(jù)財政部統(tǒng)計,2016年1~7月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累計約1.73萬億元,同比增長12.1%。結合當前土地市場態(tài)勢,到今年年底,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累計有望超過30萬億元。
在地方債發(fā)行收到限制、公共開支不斷增加,地方稅收增長乏力的情況下,土地出讓金已經是地方政府預算外收入的主要來源。

而這筆收入的使用情況,則一直缺乏公開透明的公示,幾乎是一筆糊涂賬。
例如:2015年6月28日,審計署發(fā)布《國務院關于2014年度中央預算執(zhí)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》指出,土地出讓支出中違規(guī)用于彌補行政經費、對外出借、修建樓堂館所等7807.46億元;征地拆遷中,一些地方和單位少支付補償17.41億元,編造虛假資料等套取或騙取補償10.57億元。
房企、中介、政府之外,在此輪樓價暴漲中賺得盆滿缽滿的,當然還有廣大的炒房客。餓死膽小的,撐死膽大的。這是房企的生存法則,也是炒房者的游戲規(guī)則。
而在一線城市,只有一條簡單的規(guī)律,那就是誰買的早,誰就賺。

在房價永遠上漲的預期中,什么時候買房都不算晚,因為還有更晚的人為你接盤。
一位深圳的炒房客,8年時間,用幾萬塊錢的本金,通過炒房,賺了3000萬。這中間的過程,只能用驚心動魄來形容。